够养活自己的专业,只有生存下去才能谈得上发展,理工科专业是最容易就业的方向。技术决定未来,中国经济社会要大踏步发展,未来最紧迫、最需要的是工程技术人才。以后中国一定会建大量的工厂、码头、矿山、电力、水利以及城市基础设施,对这方面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是海量的。即使从政,理工科也是极佳的上升通道,纵观整个国家都是“工程师治国”。而文科是奢侈品,不是平民子弟的第一选择。最后弟弟算是勉强听从了他的意见,但他丝毫没有辩论胜利的快感。
这番话是高三时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跟他说的。陆自明填报专业时并没有什么可以商量的对象,他想到了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,他读书多、见识广,待同学们像兄长一般亲和。陆自明其实一直有个外交官的梦想,深藏在心底没有跟任何人说过。但班主任老师告诉他,选择专业要结合国家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,中国要发展,建设任务一定会越来越重,这方面的人才将会遇上黄金机遇期,不仅容易就业,而且发展机会多,成功的概率很大。陆自明听了老师的一席话,仿佛推开了一扇窗,望见了清风明月。他知道,老师的话是对的。一个知识多的人,就像站在高处,能看见很远的地方。也正是从那时起,他养成了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,一直坚持不辍。
继续阅读
《创业史》的作者柳青说过:“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,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。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,没有岔道的。有些岔道口: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,事业上的岔道口,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,你走错一步,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,也可以影响一生。”在二十多年的人生中,陆自明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涵。他自己觉得,迄今为止遇到过两个岔道口:一个是高考的院校专业选择,一个是求职找工作。
其实从大四的寒假开始,班里的同学们都已经在筹划职业选择,陆自明也不例外。求职是轻松的,但选择是困难的。光是来校园里开的几次专场招聘会,工科专业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。陆自明也收到了三份用人单位的offer,除了深州市房产集团是事业编制,还有两份是来自河宁省本地建筑企业的。当时择业有种流行的观点:进体制的是奔着铁饭碗去的,旱涝保收但发展前景不大;去企业的是勇于挑战自我,机遇和风险并存,但前途不可限量。该如何选择,陆自明陷入了茫然。这时他想到一个人--一位高他两届的同专业的学长,名叫丁亭山。当时陆自明是大一的新生,参加学生会的书画社结识了这位就读大三的学长。丁亭山爱好国画,见陆自明写得一手好毛笔字,于是相互欣赏。经常是他作画,陆自明题款,珠联璧合。相处两年,相知渐深,感情甚笃。陆自明大二的暑假,丁亭山毕业去了上海市一家建筑设计院。临别之际,赋诗相送。后来虽未再见,但也偶有书信往来。陆自明把自己的三个工作机会以及选择困惑跟丁亭山说了,丁亭山很快回信,建议他去深州市房产集团。丁亭山在信中说:“选择城市很重要。这决定你在哪里长期生活,而且你个人的发展机遇、家庭的经济价值以及享受到的公共服务,都和这个城市息息相关。能选沿海发达地区就不要选择内陆闭塞的城市。其次,现在发达地区体制内单位的福利待遇非常好,相反民营企业剥削底层员工很厉害,在当基层员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薪资待遇都比较低。以你的家庭负担,还是要选一个待遇好、稳定发展的平台。至于人生以后的机遇前景,各有各命,造化弄人,不是谁能料得定的,与体制内外并无很大区别。”再次拨云见日,陆自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深州市房产集团。至少目前看来,这步路是走对了。如果没有这样稳定优厚的薪资待遇,他怎么能够有信心帮助弟弟完成学业呢?
陆自明思绪起伏,浮想联翩,心思不在写字上。索性搁笔冲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