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1章 汪先生与沈娘子(3 / 4)

不想当着汪先生的面儿买,但她想到儿子,还是不得不买了。

常海见沈娘子买了柴,连忙就要去背。

“沈娘子,我来帮你吧。”

“不不不,还是我自己来,你是先生,你背不动的。”

常海一听沈娘子说自己不行,还来劲了。

他一把将柴背在了身上,健步如飞。

沈娘子张大嘴巴,没想到,汪先生还有把子力气。

只是,他不会是在强撑着吧。

常海此时心里在得意。

笑话,他怎么会背不动,他以前可是扛大包的!

沈娘子没想到,常海还真不是个银样蜡枪头,走的飞快。

很快就到了她们家门口。

沈娘子是与数个人合租的胡同四合院,到了门口,沈娘子开始纠结。

她租了西厢房并西耳房,光线并不十分好,屋子里也冷。

汪先生将他送到这里,她请人进去,怕汪先生待的不自在,若是不请人进去,又觉得失了礼数。

沈娘子还在纠结,那边常海已经进去了,问她:“沈娘子,这柴放在哪?”

“就放西耳房的屋檐下吧。”

常海抹了把不存在的汗。

沈娘子这下不纠结了,“你都出汗了,外头冷着呢,可不能吹风了,感染了风寒怎么办?”

沈娘子本来想将他带去自己住的西耳房,最终却带他去了李涛住的西厢房。

“汪先生,你先进去坐着吧,我去给您熬碗姜汤过来。”

常海顺理成章地走进了屋子里,却愣了一下。

这屋子里冷得慌,仅仅够伸出手来看书写字。

他对这个温度再熟悉不过了。

带着汪佳氏东躲西藏的那些年里,他们没有门路赚银子。

为了省钱,每日烧柴将屋子里维持在这个温度。

不求温暖,不冷就行。

他联想到沈娘子手上的冻疮,眼神暗了暗。

此时李涛正在炕上看书,听到动静,抬头一看,竟是常海。

“汪先生。”

李涛连忙下了炕,然后过来行礼。

“学生见过汪先生。”

李涛如今二十有一,是个个子高挑的年轻人,他说着一口不地道的京片子,还掺着少许山东口音。

李涛书读的好,人也懂礼,脑子灵光,常海倒是很喜欢他。

比起那宁三元,还要聪慧几分。

“今日无事,便来看看。”常海解释了一句。

李涛刚要开口请常海坐下,常海就看到了他刚刚看的东西。

是一道策论题。

“贾谊五饵三表之说,班固讥其疏。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,中行说亦以戒单于,其说未尝不效论。”

“讲讲看。”

李涛张口就来,“贾谊提议汉朝天子以身作则,向匈奴展示汉朝的亲善,通过仁、义、信等……”

等到李涛说完,常海点评,“你策论做的不错,只是明年就要下场试试了,所以不能懈怠了经义、诗赋、史论等。”

“学生谨遵先生教诲。”

叮嘱了几句,常海又问起他们母子二人家中日常,生活可有困难等等。

李涛不明所以,一一作答。

不方便作答的,常海也推测出了七八分。

李涛家本是山东的普通农家,略有一点薄田,足够供儿子读书。

山东涝灾的时候,李涛的父亲救人身亡,沈娘子便带着李涛一路逃荒到京城定居。

只是他们家中没有爷们儿,时常被人欺负,沈娘子浆洗衣服的工钱也不是很高,其他婆娘欺她是外地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