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使臣的退下,吴国宫殿内的气氛并未因此而轻松。魏国使臣的这一提议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合作,更是关乎吴国未来走向的重大决策。吴皇随即召集了朝中重臣,包括老练的谋士、勇猛的将领以及深谙外交之道的使节,共同商讨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局势。
谋士们纷纷发表见解,有的主张应趁机与魏国结盟,借其力量共同对抗日益强盛的蜀国;有的则担忧魏国别有用心,恐其只是权宜之计,日后过河拆桥,使吴国陷入更危险的境地。将领们则更多地从军事角度出发,分析联合抗蜀的利弊,以及可能面临的战场形势和战略部署。
吴皇静静地聆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,时而点头表示赞同,时而眉头紧锁陷入沉思。他深知,每一个决策都需经过深思熟虑,不能草率行事。吴国虽地处江南,水网密布,易守难攻,但亦需警惕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。239年,与魏国结盟攻打蜀国,结果损兵折将,无功而返,犹在眼前。与魏国结盟,固然可解燃眉之急,但如何确保自身在结盟中的利益最大化,如何避免被卷入更大的战争漩涡,是他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。
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权衡利弊,吴皇终于做出了决定。他宣布,吴国将暂时保持中立立场,既不立即与魏国结盟,也不主动挑衅蜀国。同时,他将派遣使者前往蜀国和魏国,分别探明两国的真实意图和底线,以便为吴国争取最大的利益空间。
这一决定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。有人赞成吴皇的谨慎和睿智,认为他能够审时度势,为吴国的未来做出最明智的选择;也有人对此表示不满和担忧,认为这可能会错失与魏国结盟的良机,使吴国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。
然而,吴皇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。在乱世之中,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,才能引领吴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。
重生三国,诸葛再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