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支离破碎。
1503年,明朝弘治年间,咱们渝州人杨孟瑛来了,注意!注意!第三个人!他来了!”
龙腾白他一眼,牵着他的手继续走。
“也是知州,刚刚走马上任,兴冲冲来游览西湖,西湖在哪里?只有高田、洼地,全部被富豪变成私产了。
杨公不爽,必须拆了他们,还西湖碧波荡漾。他一再上书要治湖,但是遭遇了来自富豪权贵们的巨大阻力,五年过后,终于获批,工部拨款治湖。
把私产全拆了,挖了半年,终于又把西湖还原了。挖出来的淤泥复原了苏堤,剩下的堆成了杨公堤。
但是因为这一举动得罪了很多富豪权贵,被参一本,说他挖西湖无功,空费朝廷白银,还是摘了他的乌纱帽吧。朝廷说:挖都挖了,挖一半也不好,继续挖吧。就让他继续干。但是疏浚了西湖,第二年,杨孟瑛就被罢官还乡了。
但功过,要留到后世评说。如果没有杨孟瑛的坚持,西湖早就不存在了。如今杨公堤也已不在,成了一条马路,西山路。因为他挖出来的里湖后来又堵塞了嘛。
内湖虽然消失了,但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这么大的西湖,这些著名的景点,都是一代代人挖出来的淤泥筑成了一道道堤,一座座小岛。
乾隆六下江南,一生最爱写诗,来到西湖这题诗那题诗,于是西湖十景有了。于是大家来了,造田多lo,造私家园林吧!
杨公费了老大力把富豪从西湖边赶走,挖出一条杨公堤。因为景色优美,后来成为修建私家园林的据点,杨公堤边全是私家园林,他挖出的堤成了富豪们的私人景观,杨公一定没想到!”
龙腾望向西山路,也很感慨。
“民国,西湖边也聚集着一群大诗人大画家大富豪,一堆别墅。
抗战开始,这里举行了西湖会议、西湖会谈,两次合作,统一战线,抵御外敌。
然后新国一成立,就开始挖西湖。历史是一个轮回,情怀从不缺位。
近代,也经历了几次疏浚工程。有人建就有人拆,终于让普通人在西湖环湖一圈,不会被篱笆挡住。”
两人慢慢溜达在湖边,城市灯火倒映在西湖里,璀璨又迷离,这样的夏夜,大家都去吃饭了,游人不算多,也不用担心被认出来,晚风拂去暑热,真是惬意。
“当初因为泥沙淤积,形成西湖,但这种内湖,没有大江大河的活水进入,泥沙等沉积物也出不去,很容易堆积淤泥,逐渐干涸。
如果你在农村待过就知道,池塘每年过年打了鱼,就要清塘,把那些泥啊草啊挖出来,开春重新蓄水。不然就富氧化了,变成烂泥塘了。西湖也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池塘。
但它从我们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,保留到了现在,这是多么不容易!
历朝历代,治理西湖的除了钱王是本地人,自己国家,皇家园林,其他的几个都是外地人来当官的,过几年又要调走的,怎么就那么爱这西湖呢?非要跟本地土豪作对呢?
那大概是一种情怀吧!因为西湖之于杭州,如人之眉目。没有了西湖的杭州,如同没有了眼睛的人。
所以,他们总是要把西湖给擦亮。
所以,西湖,是自然湖泊,但如顺其自然,它多半已经沧海变桑田,像许多内湖的命运一样。但它就是流传了下来,因为它还是一个人文湖泊,因为一代代文人对它独特的偏爱。
古代都是文人诗人做官,还是有好处的。因为诗人有情怀。正是一代代诗人的情怀留住了西湖。
为疏浚西湖,诗人出了不少力,国家出了不少钱。
不过这很好,你看云池填海造田那会儿污染了,也是富氧化,成为一池死水,但是太远了没人管,也没诗人去发现去提醒去强烈要求治理,等想管的时候,填了多少钱进去都没治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