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墨
亦接触多了,你会越发觉得他深不可测,每当不经意间讲出的话都是人世间至真的大道理,听者受益无穷。
韩修杰正襟危坐:“洗耳恭听!”
墨亦捋了捋思绪,娓娓道来:“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
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!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嗟乎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
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;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
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问之,则曰:“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”呜呼!师道之不复可知矣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圣人无常师。
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”
良久之后,韩修杰才长叹一声:“好一个“师说”,感觉灵魂都得到了升华,敢问这是何人所写的文章?”
墨亦眼里也是难得的闪过了一抹崇拜之色,一时感慨不已:“一个名为“韩愈”的作者!”
他这人本就喜好博览群书,当他从结拜大哥的口中听说这篇文章的时候,心里就已经把这人当成了偶像。能写出如此美妙的文章,必定是个名震天下的大文豪。
殊不知,韩愈乃是“八家之首,一代文豪”!
一篇“师说”,让在场的几人都莫名的亢奋起来,这种玄之又玄的感觉,唯有真正喜欢文章的人才能体会到。
每个人各有所悟,受益匪浅。
米尔晴说道:“这篇文章带有讽刺意味!”
墨亦颇为欣赏的看了她一眼:“严格来说,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,批判了某些老妖怪“耻学于师”的陋习,另外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,同时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。”
“细细品悟,你会觉得很有感染力!”
“确实!”陆清芸突然说道,只见她手上不知何时正拿着一张纸,白纸黑字写着的赫然就是墨亦刚才所说的“师说”。
字迹清晰,工工整整,一字不差。
就连墨亦都愣住了,没想到她居然会写下来。不过也只是稍微感到诧异而已,当然了,只针对她的古怪行为,并不惊讶于她的能力。
因为过目不忘的能力,可以说是每个修者都必须掌握的基础!
要知道那些功法可比文章要难领悟多了,你若连过目不忘的本领都没有,说难听点,你就连修炼的资格都没有。
普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修者,绝大多数都是死在这一关。
众所周知,通往修者的道路上设有三大难关,第一步得看你有没有修炼天赋,天赋越强代表你的上限越高,没有天赋的人,穷其一生也达不到修炼的基本标准。也就是说你连武道的第一个境界都修炼不了。
至于剑道,那就更不可能了。因为剑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