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七十二章 赵王亲征(3 / 4)

之!”

有了这两位的保证,宋军将领最终在从“抗旨”和“胜利”中间选择了“胜利”,他们迅速地决定合兵一处,趁辽军不注意突然进攻,结果辽军大败。

满城之战宋军斩首一万多,俘虏三万多,使得辽军主力损失一半,并且丢掉了很多的粮草辎重,这场战争以宋军的完胜而告终。

这场仗虽然没有按车宗的布置打,但是胜利却给了车宗莫名的自信。

雍熙四年,在宋军于幽州二度溃败后,车宗梅开二度,又召大将潘美、田重进、崔翰入朝,赐予“御制平戎万全阵图”,并“授以进退攻击之略”。

杨清源将此事当成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十三听,其意就是告诫十三,千万不要胡乱遥控指挥,不是每个人都有李德胜那样的本事的。

宋车宗、明堡宗、校长,就是卧龙凤雏幼麒麟,又菜又喜欢指手画脚。

十三对于这些故事,印象极其深刻,所以他在和六军都督府商议作战指令的时候,只会做出一个战略目标的指示。

具体怎么打,从哪里打,那是五军都督府和前线指挥官的事情,我们这些在后方的人就不要指手画脚,只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证政局稳定就好了。….

看似是很简单的事情,但纵观全史,能做到这一步的皇帝,已然是属于圣明了。

岳武穆、李继隆这些名将,真的是非常渴求一个这样“无作为”的皇帝。

“王卿,着内阁拟旨,令并州诸郡之粮仓,全力供应赵天麟所部所需之粮草,令工部将作监务必保证前线大军之装备。保证前线战事顺利平稳进行。”

“臣遵旨!”

十三的旨意之中,没有一条是对战事提出具体要求的,要求越多,那么前线将领的束缚就越多。

十三记得,师尊曾经给他讲过一个故事。古时有个藩王谋逆,结果那个小皇帝竟然下旨,“今尔将士与藩王对垒,、毋使朕有杀叔父之名”。这句话一出,前线将士,根本没法打仗了。

故十三在圣旨之中什么都没有说,只是保证前线将士的供给。

……

——

赵王府中。

朱楷看着沙盘上的山河舆图正在不断推演着战局变化。

战局推进的很顺利,他在燕幽之地苦心孤诣,经营多年,朝廷在这里根本不是赵王的对手。

一切就像他之前和渡衍大师推算的一样,轻松拿下幽州,而素有人口第一多,天下第一大州之称的冀州,赵王也轻松拿下了一半。并州的东部也被赵王拿下。

赵王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近两州之地,战事推进的比他想象中的还要顺利。

果然,这个情报没有错,直到现在,赵王还没有听到杨清源的消息。

杨清源在南疆,赵王至少有四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前期的布局。

他研究过杨清源的两场大战,第一场北境之战倒还好说,第二场的晋阳之战,不过他在沙盘上如何推演,都不是杨清源的对手。

这种情况下,和杨清源正面对战极为不利。

他需要以大势来倾轧杨清源,以势压人。

何为大势,最好的诠释就是魏武帝,他以武帝为号,原本应该是战无不胜的,但其实他的战绩并没有太好看。

汴水之战,不敌徐荣,曹洪让马;

谯沛兵乱,隐姓埋名,牛车回家;

寿张之战,不敌青州,坑死鲍信;

濮阳之战,不敌吕布,楼异相救;

陈地之战,不敌袁术,被人救命,收得义子曹真;

宛城之战,一炮三贤;

赤壁之战,付之一炬;

渭河之战,割须弃袍;

汉中之战,败于刘备;

昭烈帝屡战屡败,盖因其根基全无,打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