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能说都是因地制宜,顺应局势……张希孟和李善长的时代,能承担重任的官吏不多,他们又威望极高,能够压制所有人。
到了孙炎这里,他实力不足,但是想当官的人却多太多了,中书诸部,下面的布政使,按察使,数量之多,过江之鲫。
不换脑袋就换人。
一场会议下来,改变的东西太多了,一时间,竟然来不及思索太深。
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,这一次孙炎是彻彻底底,坐稳了相位,从此号令朝堂,再无意外。
……
“先生,这个孙炎,算是你精心安排的吧?”依旧身在北平的朱元璋,淡淡说道。
张希孟忙摇头,“主公,臣真的没有刻意安排什么,只能说时势造英雄,让这小子赶上了。”
老朱冷哼,“时势造英雄!你都这么说了,咱不信也不行了……咱问你,这一次的改革,可能真正有效?”
老朱也转变了思路,朝堂的事情,他不想管太多,孙炎跟那几个人勾心斗角,那是你们的事情。
咱要的是政务落实,改革成功。
很显然,老朱已经开始结果导向了。
张希孟略沉吟,就说道:“主公,这一次的情况应该会好很多,我不敢说一定能做到绝对公平,但毫无疑问,会进步很大。”
张希孟手上还有许多别人拿不到的资料……比如济民学堂和复旦学堂的学生分析。
“主公请看,其中富家子弟,原本的名门望族,他们占据了四成之多,复旦学堂更多,达到了四成五。而剩下的那些,也是寒门居多,真正的穷苦人家,几乎寥寥无几。可是根据我的统计,朝廷的兴学经费里面,有七成以上,都投入到了相对富裕的地区,还有那些传统的文脉兴盛之地。”
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,张希孟和朱元璋仔细分析,以三成不到的经费,却贡献出近六成的学生。
从投资收益上来看,向穷苦地方投资,绝对是事半功倍的。
道理也很简单,那些富裕的人家,已经资源饱和,再给他们多少,也未必有用。可穷苦人却不一样,只要一点点阳光雨露,就能翻身,改变命运。
老朱对此,非常赞同。
“庶宁那孩子不就验证了这事吗!他花几个月的时间,就把十八个孩子送进了复旦学堂,他证明了,穷人并不差!贫家子弟,一样能有出息!”
张希孟急忙道:“主公讲的对……不过我以为这不是他证明的。”
“那是谁?”
“自然是陛下了!陛下可就是从最穷苦的家庭爬出来,一步步走上了帝位啊!”张希孟笑道:“试问,还有比陛下更好的例子吗?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!”
老朱怔了一下,随即哈哈大笑,“先生过誉了……不过咱倒是把童年这部分写完了,你看看吧!”
朱元璋一转身,将一卷书稿递给了张希孟。
张希孟已经大致看过,不过此刻是老朱仔细修订过的,张希孟看得还是非常认真。
尽管张希孟已经很了解老朱的经历,但是每次提起,都让他很是感慨。
真的是太苦了,太不容易了。
纯粹的草根,从最底层爬上来。
抛去穿凿附会的出身,抛去编造的神奇之处,朱元璋就是这个国家,九成以上穷苦人的缩影。
他自从记事开始,就要给家里干活,稍微大两岁,又给地主放牛。
小孩子管不住牛,被撞倒,被踩伤,时有发生……还有一次,一头小牛丢了,全家人都跑去寻找,如果找不回来,把他们的破房子卖了,都赔不起一头牛钱。
好在后来翻山越岭,算是把牛找回来了。
到家之后,朱元璋就被吊了起来,让他爹狠狠抽了一顿鞭子,母亲也在旁边骂,骂着骂着,全家人就抱在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