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六章 开科取士(2 / 3)

一笑,“这话固然不错,但是德才兼备的人又是何其难得!主公觉得当下要多少官吏,才能管好应天?”

老朱顿了顿,“应天府几十万人,至少要上千官吏吧!”

“那主公准备通过考核,选多少人?”

“这个……”老朱沉吟了。

张希孟笑道:“主公,所谓德才兼备,这话是没错,但圣人又说,人之初,性本善。天下间除了极少数大奸大恶,不能使用的人之外,无德小人又有多少?而且所谓选择德才兼备者,如果没有监督,没有审核,谁又能管住自己的手脚?”

“所以说君子慎独,天下的真君子不多,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罢了,给他们机会,管理严格,监察明晰,就少犯一点错,反之,就严重一些,仅此而已。”

张希孟压低声音,“主公,我再说几句过分的话,所谓挑选名满天下的贤才,挑选德才兼备的人才,按照这个标准,当下主公能挑选出来的不过几十人罢了……这几十个人能干什么,把几个府的知府填满了,知县填满了,安排一些监察人员,留几个随军的参议,帮着主公谋划军务,供应军需,也就能做到这一点罢了。”

“那府衙,县衙,军中办事的人,要怎么挑选,充实?还不是让这些‘德才兼备’的天下名士来选吗?主公以为然否?”

张希孟几句话说完,老朱骤然变色!

他迅速意识到了事情的根本……其实这就不是什么德啊,才啊的问题,是他这个主公能直接使用多少人才的问题。

再根本一点,就是他能有多大权力的根本问题!

老朱凝重起来,过了良久,他才长长一叹,伸出手,搭在张希孟的肩头,发自肺腑道:“先生,这种话,也只有你能告诉咱了!”

话不用多说,朱元璋已经心里有数。

其实稍微推敲一下科举考试,就会发现一个很好玩的情况,以明代为例,三年一次的科举,每次录取三四百人,也有一二百人的。

反过来再看大明的官职,七品以上的,从外面的县令、知府、按察使,布政使,到京城六部九卿,各部的郎中、主事、员外郎,应该也就几千人。

也就是说,十次科举,三十年的时间,正好把这些官职轮换一遍。

假如进士的平均年龄是三十岁,而古人的平均寿命是六十岁……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?

逻辑闭环了!

也就是说,一个人一旦考上了进士,哪怕是三甲同进士,也能外放当县令,如果他没什么追求,不求有功,只求无过,完全可以平平安安过三十年,享受躺赢的完美人生!

在考上进士之前,你可能十年寒窗,可能动心忍性,但只要考上了,就只剩下快乐了。

无病无灾,潇潇洒洒,当一辈子人上人,你的后代子孙还能跟着享福。

瞧,科举多是一件美事啊!

当然了,朝中党争,互相明枪暗箭,自然少不了。但是对不起,这不过是士人集团的风风雨雨罢了,即便那些斗争落败的,不管是去南京六部,还是回乡当宅男,都要比寻常百姓高一万倍。

人家只是从三十三天,掉到了三十天罢了,一样不接地气。

一句话,科举考试,看似是朝廷的抡才大典,为国选才,考出来的都是天子门生。

但是稍微分析你就会发现,科举不过是官员的新陈代谢,更新换代罢了。

而且通过人数限制,还极大地降低了竞争强度。

保护的不过是能考上进士的精英士人的利益。

大约就是除了牛津和剑桥之外,其他的大学不算大学一样,考不上进士的士人不算士人。而一旦考上了进士,就能保